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,困扰着全球数亿人。然而,由于对哮喘的认知不足,许多患者在防治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,这些误区不仅影响治疗效果,还可能加重病情。了解并走出这些误区,是科学防治哮喘的关键。
误区一:哮喘只是 “小毛病”,发作时用药就行
不少哮喘患者认为,哮喘发作时只要用药物缓解症状即可,平时无需在意。事实上,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,即使在症状缓解期,气道炎症依然存在。若不进行规范的长期治疗,气道会逐渐出现不可逆的结构改变,导致病情加重,发作频率增加,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。研究表明,坚持长期规范治疗的哮喘患者,急性发作次数可减少 60% 以上,肺功能下降速度显著减缓 。因此,哮喘治疗需 “防”“治” 结合,通过长期使用控制药物,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,来控制气道炎症,降低发作风险。
误区二:症状消失就停药,无需继续治疗
当哮喘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,症状消失,便自行停药,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。哮喘症状的缓解,是药物控制的结果,并非疾病完全治愈。随意停药会导致气道炎症再次活跃,引发病情复发。一般来说,哮喘患者在症状控制后,还需维持治疗至少 3 - 6 个月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逐渐减少药物剂量,直至达到最低有效剂量长期维持。例如,儿童哮喘患者在症状缓解后,可能需要维持治疗 1 - 2 年,以确保病情稳定。
误区三:哮喘不能运动,运动会诱发发作
许多哮喘患者因担心运动诱发哮喘发作,而选择避免运动,这种做法并不正确。虽然运动确实可能诱发部分患者哮喘发作,但科学合理的运动不仅不会加重病情,反而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,增强体质,减少哮喘发作。关键在于运动前做好准备工作,如进行 10 - 15 分钟的热身运动,选择合适的运动环境,避免在寒冷、干燥或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运动;运动过程中控制强度,以中等强度运动为宜,如散步、游泳、太极拳等;运动后进行放松活动,如慢走、拉伸。此外,对于运动性哮喘患者,可在运动前 15 - 30 分钟吸入短效 β2 受体激动剂,预防发作。
误区四:哮喘只需要药物治疗,无需关注生活环境
生活环境对哮喘患者的病情有着重要影响。尘螨、花粉、宠物毛发、霉菌等过敏原,以及烟雾、化学刺激性气体等,都可能诱发哮喘发作。因此,哮喘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,还需重视生活环境的改善。定期清洁家居,使用除螨仪、空气净化器,减少尘螨和过敏原的滋生;在花粉季节,尽量减少外出,关闭门窗;避免饲养宠物;保持室内通风、干燥,防止霉菌生长。只有药物治疗与环境管理相结合,才能更好地控制哮喘病情。
误区五:哮喘无法根治,治疗没有意义
虽然目前哮喘尚无法完全根治,但通过规范的治疗和管理,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实现病情良好控制,像正常人一样生活、工作和学习。现代医学为哮喘治疗提供了多种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手段,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、长效 β2 受体激动剂、白三烯调节剂等,以及新兴的生物制剂治疗。只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,坚持长期规范用药,定期复诊,调整治疗方案,就能有效控制哮喘症状,降低急性发作风险,提高生活质量。
JXR 2025 5.06